在广州十香园的芭蕉影里,少年陈树人(原名韶、哲)以笔为舟,在居廉"撞水撞粉"的技法中叩开国画之门。1903年,与居廉侄孙女的联姻更将他与岭南画派的血脉紧紧相连。
1908年,这位24岁的青年画家毅然东渡,在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的画室中,西方印象派的光影与东方水墨的留白开始在他笔下交融。这段留学经历不仅重塑了他的艺术语言,更让他在《真相画报》连载的《新画法》(1914年结集)中,首次以"折衷中西"的宣言叩响中国现代美术革命的大门。
陈树人《断桥》
1912年,陈树人以《新画法》为利器,在商务印书馆再版的《绘画独习书》中系统构建"新国画"理论体系。彼时他同时担任《广东日报》《时事画报》主笔,以画笔为梭,将民主革命的火种织入《警醒图》《革命军》等版画之中,在画报与宣言的交织中,践行着"以艺载道"的文人理想。
1927年出版的《自然美讴歌集》,以诗画互文的形式开创岭南画派"诗书画三绝"的出版范式。书中《木棉》一诗"烈火燃空赤,丹心照地红"的意象,恰是他将革命激情注入艺术血脉的明证。
1931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以珂罗版精印《陈树人画集》,收录《岭南春色》《红叶》等代表作。这些采用西画光影技法却浸透南国风情的作品,在《申报》广告中被赞誉为"东方莫奈的南国诗篇"。次年,《桂林山水写生集》在日本出版,成为岭南画派首部海外专题画册,其用青绿山水表现抗战时期山河的笔法,暗含"文化救国"的深意。
1947年,辞去广东省代省长等职的陈树人,在广州东山寓所完成生命中最后的艺术蜕变。香港风雨书屋出版的《专爱集》,以"一花一世界"的禅意笔触,将《红棉》《鼎湖飞瀑》等晚年杰作与未刊诗稿熔铸成册,实现从政治家到纯粹画家的身份回归。
21世纪以来,陈树人的艺术遗产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2000年广东省出版集团《陈树人中国画全集》(4卷本)采用数码修复技术,让《寒绿吟草》中褪色的墨竹重新挺立;201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未刊手稿》,首次披露其与高剑父关于"新国画运动"的23封往来信札,其中"艺术非装饰品,乃民族精神之镜"的论断,至今振聋发聩。
陈树人的一生,恰似其代表作《岭南春色》中那株傲立风雨的木棉——既以《新画法》的革新之笔,打破传统画坛的沉寂;又以《时事画报》的战斗之墨,记录民族觉醒的轨迹。从《真相画报》的激扬文字到《专爱集》的淡泊禅意,他始终在艺术与政治的张力中寻找平衡,其"以诗入画,以画载道"的创作理念,至今仍在岭南画派的传承中回响。
这位"用画笔革命"的文人,在1948年广州的病榻上留下最后一幅未完成的水墨,而他的出版物却如永不褪色的木棉,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绽放。当我们翻开《陈树人全集》,触摸到的不仅是青绿山水的肌理,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那是艺术革命者用墨色书写的永恒史诗。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