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岭南画派---黄独峰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5-07-10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黄独峰(1913-1998),名山,号榕园,又号五岭老人,广东揭阳人,著名中国画家。1929年师从揭阳画师邝碧波学海派花鸟画。1931年,青年画家黄独峰入春睡画院,拜入岭南三杰之一高剑父的门下,开始了中国画的探究历程。

虽然拜入高剑父门下,黄独峰的绘画风格和岭南画派画家们有着太多的不同,甚至看不出他和岭南画派有着先天性的联系。

黄独峰先生的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虽然设色雅丽、明快,但文人写意绘画的成分比岭南画派的画家要大得多,对笔墨的追求和探索,可以明显看出他努力地试图突破岭南画派的法理框架,借文人写意绘画的笔墨内涵和能量,去改变自己以往的画风和笔墨新境。

黄独峰《瑶寨》

1950年,黄独峰香港拜入张大千门下,进入他艺术人生的第二个学习与探索阶段。对于黄先生此次转师易学,岭南画派的门人们也许会生出几多疑惑和责问。也许是黄独峰先生已经意识到岭南画派的局限性,意识到了笔墨对中国绘画的重要意义,选择了以传统功力和笔墨语言去矫正岭南画派在此方面的不足。

黄独峰的画用笔朴拙凝重,用墨活脱潇洒,直抉文人写意绘画的笔墨本意。黄先生的写意花鸟画尽管还有岭南画派的遗风,但他已在年轻时就染就的岭南画派的底色上进行了文人画的改造,他笔下的形象都是用笔出的,突出了笔法在他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黄独峰在1952年定居印度尼西亚后,与东南亚地区的出版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959年,他在棉兰创办了中国画院,进一步推动了他在东南亚地区的艺术传播和出版活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可能在东南亚地区以画集、画册等形式出版,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1960年回国后,黄独峰在广西艺术学院等机构任教,继续他的艺术创作和出版活动。他的作品可能在国内以画集、专著等形式出版,同时他也可能参与了学术著作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黄独峰还出版《明清写梅画人传略》、《中国之花鸟画》、《山水花鸟画技法》、《中国绘画与西洋画的倾向》、《岭南画派艺术之研究》、《黄独峰画语录》等著作。这些学术著作不仅展示了他对中国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黄独峰1961年写生《桂西春晓》出版。这是一幅八尺山水画巨制,描绘桂西农民春耕的景象,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他在山水写生作品中加入创作情境,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他善于处理大与小、疏与密的辩证关系。该作构图平稳中见奇雄,皴点相间,积点为面,点显而线隐。他没有融入过多的主观臆想,而是着眼于传递“实境”图式,并借助传统的“三远法”完成构图,意图呈现古人所说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并以此导引“写生即是创作”的山水画创作模式。

黄独峰在广西三十余年的画旅生涯中,足迹踏遍了漓江两岸,创作了大量的漓江山水写生作品。这些写生作品成为他之后出版《漓江百里图》的宝贵素材。1976年,黄独峰在桂林写生之后便创作了山水长卷巨制《漓江百里图》出版。

1977年,黄独峰用青绿山水技法出版了《春满桂林遍地春》。这是一件描绘桂林象鼻山和漓江两岸春景的全景山水写生作品。画面远处重峦叠翠,林木丛生,田地里春耕正忙。画中丘壑、江帆、云影、亭榭、烟霭等物象营造出一种朴茂、平远、厚实的境界,其中虚实相生,各得其宜,充满秩序的美感。

因南方气候温润,为追求含蓄迷蒙的意境,黄独峰在广西各地写生的画作往往构图朴素,只是略加烘染皴点,营造出水墨淋漓、秀润清雅的视觉效果。同时,他善用浓淡多变的墨线勾画,寥寥数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加之吸收西洋画的一些技法表现以及虚处多于实处的处理,其一景一物皆是“出”在自然写生中,亦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在广西各地开展写生的作品——《龙胜风光》《柳州天马山》《红棉花开》《南宁郊区》《西津水电站》《桂南梯田》《瑶寨》以及“北海写生”系列等出版,画作墨色清润,空灵而不失厚重,南方地域特色较为鲜明,为之后形成的漓江画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独峰在桂林、阳朔等地直接写生出版的作品还有《兴坪风光》《漓江渡口》《漓江春色》《漓江渔火》《桂林写生》《南溪春色》《阳朔群峰》《桂林伏波山》及桂林写生册页系列等。这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写生作品强调字,以书入画,空灵秀逸,气息清雅,带有传统的文人绘画意境,因而独具特色。

黄独峰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文人,在艺术创作上不主张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他主张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探索本土绘画民族化,并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创新。

他崇尚自然,热爱写生,一生中六十余次下乡写生、采风,十几次出游。走进自然后,他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总结画法,不断地从自然与造化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写生即是创作”的艺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