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明(1924~2002 年),生于安徽合肥,祖籍江苏苏州,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后易名亚明。作为当代中国画坛山水、人物画领域的卓越代表,他更是 “新金陵画派” 的核心奠基人之一。他历任无锡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中国画版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等职,始终深耕美术领域,为江苏乃至全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倾注心力、推动前行。
亚明《出院》
亚明始终秉持 “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 的核心艺术主张,清晰界定了国画的发展方向 —— 必须扎根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深入生活汲取鲜活灵感,同时兼容并蓄外国美术的精华,以此推动中国画艺术突破边界、持续拓展。他的作品既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延续,又洋溢着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
上世纪 50 年代末,亚明以人物为核心的中国画创作步入成熟阶段,多幅代表作陆续与公众见面,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太湖晨雾》《石壕吏》《货郎图》率先展现出他的艺术实力,随后《钢铁厂组画》《莳秧行》《出院》《海滨生涯》等佳作亦相继诞生。这些人物画作品,既坚守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一笔一划间尽显功底,又融入浓郁的生活情趣与鲜明的时代风貌 —— 无论是工厂的生产场景,还是田间的劳作画面,都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作品还形成了亚明独有的艺术标识:简练灵动的笔墨、形式美与形态美的巧妙呼应,以及饱含诗意的抒情质感,让人物形象既真实可感,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货郎图》凭借深刻的艺术内涵与精湛的技法,成功入选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成为亚明艺术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见证,也让中国当代人物画的独特魅力获得了国际认可。
1960 年,亚明加入 “江苏国画工作团”,与傅抱石一同率领团队跨越二万三千里河山,开启了一场兼具艺术探索与生活体验的写生之旅。此次行程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 他将创作重心从人物画拓展至山水画领域,为自己的艺术世界开辟了新维度。写生归来后,亚明迅速将灵感转化为作品,首批山水画试作《川江夜色》《春雨》《白云深处》《太平山居》一经问世,便以独特的视角、娴熟的笔墨与鲜活的意境,惊艳画坛,充分展现出他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非凡才华,打破了此前以人物画为主的创作格局,证明了其在多元画科中的卓越驾驭能力。
1963 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亚明作品选集》正式发行。此时年仅 39 岁的亚明,凭借这部选集的出版,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江苏画坛的核心地位,更在全国画界引发高度关注,成为当时画坛备受瞩目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艺术影响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1961 年 5 月,这批写生精品在北京举办专题展览,定名为 “山河新貌”。展览一经推出,便收获如潮好评,取得了空前成功。观众透过画作,不仅感受到江苏新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更看到了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此次展览不仅成为中国画推陈出新的典范,更直接促成了 “新金陵画派” 这一重要画派的命名与诞生。而这批参展佳作的后续传播与推广,进一步让 “新金陵画派” 的艺术理念与创作风格深入人心,为画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江苏国画成为中国当代美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亚明是一位对传统艺术怀有深厚敬畏之心的画家,其创作始终以传统为根基,在溯源中寻求创新。自上世纪 50 年代初涉足国画人物画创作起,他便潜心临摹经典 —— 从阎立本的《步辇图》入手,体悟古代人物画的神韵;继而研习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等历代名家的笔墨技法,在临摹与思考中汲取养分。转向山水画创作后,他又临摹沈周的《关山积雪》,深入探究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髓。沈周的风格为他确立了山水画的基本笔墨结构,而南朝 “竹林七贤” 放迹不拘的精神、五代徐熙 “落墨为格” 的野逸风格,再加上 40 年南京生活的文化浸润,共同为他的艺术思想与文化血脉注入了独特基因,让他的作品既具传统底蕴,又不失个人风骨。
凭借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亚明的作品不仅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更被广泛收藏。在山水画领域,《巫峡烟云》等出版广受赞誉;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晨曲》等多幅作品,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牙买加国立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等国际知名机构也纷纷将其佳作纳入馆藏,彰显出其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此外,亚明还多次率团出访国外并开展讲学活动,1981 年于新加坡、1987 年于日本先后举办个人画展,让更多国际观众领略到中国当代国画的魅力;同时,《亚明画集》《亚明近作选集》《亚明作品集》《三湘四水》等多部个人画集的出版,系统梳理了他的艺术脉络,为后人研究其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资料。
晚年的亚明选择隐居苏州东山 —— 这片曾为他带来诸多创作灵感的土地。他早年的出版作品《太湖晨雾》《货郎图》《春雨》,均诞生于此地的山水与人文滋养。此次移居,对亚明而言是一场精神层面的 “回归”,意味着他告别了繁忙的社会事务,步入了相对安宁、单纯的人生阶段。在这段时光里,他格外珍惜最后的创作岁月,重新规划人生与艺术计划,试图在笔墨间沉淀更多对生命、对艺术的思考,为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上圆满句号。苏州东山的静谧与秀美,也为他的晚年创作增添了几分从容与淡泊的意境。
亚明的艺术生涯,是一部植根于中国文化哲学传统、不断创新突破的成长史。他的全部实践 —— 从早年的革命宣传创作,到中年主导江苏美术事业建设,再到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传播,以及 “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 等理论观点的提出,始终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探寻创作规律,举一反三、汲取养分,又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传统束缚,形成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亚明的努力,不仅为江苏美术事业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美术事业在新时期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宝贵的实践经验。作为 “新金陵画派” 的核心奠基人,他以不朽的艺术成就,为开创画派的一代新风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艺术精神与作品魅力,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世画者。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