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巴蜀画派---朱常棣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5-09-05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朱常棣(1938.8—2022.9),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顾问及山水画专委会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成都市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

朱常棣的艺术生涯与其丰富的出版经历紧密交织,这些出版物不仅是其创作成果的系统梳理,更成为外界了解其艺术理念与风格演变的重要窗口。他先后出版了《朱常棣山水画集》《朱常棣线描写生》《大家讲堂朱常棣山水画》等多部画册,其中既有对其山水画代表作的集中展示,也有对线描写生这一基础创作环节的专题记录,更有面向大众的美学普及类出版物,全面呈现了他从写生积累到艺术升华的全过程。

朱常棣《秋溪》

这些出版画册中收录的作品,与其在全国性重要展览中的亮相形成呼应——他的画作曾参与第八、九届全国美展、全国山水画展、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等十余项权威展览,并斩获银奖、铜奖、优秀奖、佳作奖等多项荣誉。展览与出版的双向互动,既为其艺术影响力提供了官方背书,也通过纸质媒介的传播,让更多人得以深入解读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朱常棣的山水画以著称,尤其偏爱在数米乃至数十米的巨大宣纸上挥毫。其作品中,横卷常达四五米,竖轴高达二三米,窄处亦常超一米;十五年前,他带领学生在浙江东阳创作的《九寨外金秋》的出版,更是达到惊人的44米长、5.2米高。这类长卷巨轴不仅是其个人风格的标志性符号,更通过出版物的记录(如相关画册中的重点展示),成为颠覆外界对四川山水画局限于小情小景偏见的关键证据——它们以壮阔的布景与磅礴的气势,证明四川画家同样能驾驭宏大叙事。

朱常棣的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是其突破传统的重要尝试。尽管他将光学概念引入山水画,却始终以水墨为基质,拒绝简单嫁接西画式色彩。其作品或以水墨加局部淡彩,或用零星色彩点化大片水墨,或在水墨结构中敷以重彩,但均以光与形体、光与物象结构的关系为核心。例如出版作品《川江揽胜图》(2013)、《清源谷》(2014)、《远眺银岩谷》(2014)、《紫龙谷》(2016)等纯水墨作品,以及《古堰之晨》(2010)、《寨外金秋》(2013)、《新农乡的大晴天》(2015)、《阿鸠寨的艳秋》(2015)等大青绿至金碧敷彩之作,均通过光线强化形体的体积感与质感——岩石的明暗对比塑造出山的起伏,光线的引指揭示物象的结构,最终落脚点仍在中国画传统的阴阳关系中。这类探索通过出版物的细节呈现(如高清局部图与技法分析),让读者清晰看到他如何在保留笔墨精髓的同时,融入对光影的理性思考。

数十年来,朱常棣持续游历巴山蜀水,登雪山、涉峡谷、入村寨,在写生中积累素材。但这些写生成果并未直接转化为创作,而是经过提炼与加工,成为其胸中丘壑的写照。出版画册中收录的许多作品(如《虹紫山》《清源谷》《紫龙谷》等虚拟地名景观,以及《古堰之晨》《龙池古镇的回忆》等经意象化改造的实景),均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逻辑——他刻意回避写生的直观再现,转而以具象的抽象意味、写意与写实结合的手法,赋予作品浪漫诗性与时代精神。这种从实景心象的升华过程,通过出版物的图文对照(如写生稿与成品的对比、创作手记的文字说明),为读者揭示了其艺术语言生成的深层路径。

无论是描绘川西高原的少数民族风情、四川江河峡谷的雄伟气派,还是盆地农家的质朴生活,朱常棣的作品始终扎根于巴蜀大地的现实土壤,却又超越了对生活表象的简单描摹。出版物中收录的系列作品,以其宏阔壮丽、明朗清新、激越悠扬的风格,既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通过独特的笔墨语言与形式结构,展现出个人体验与时代精神的共鸣。这些出版经历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朱常棣形象——一位既坚守中国画传统根基,又勇于探索创新的艺术家,其艺术价值通过纸本媒介得以永恒留存。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