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字健碧,斋名秋兰室、截玉轩、高花阁等,1923年生于河南南阳,2020年逝世于上海。她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罕见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花鸟、山水、工笔画及书法领域成就卓著,更以丰富的出版经历,系统性地向世人展示了其艺术探索的轨迹与思想精髓。2014年,她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标志性人物。
佩秋先生最是钟爱兰花,“佩秋”即出自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她的字“健碧”,则指兰花叶子碧绿而健挺,传递出清幽的色香。她说:“我做一片绿色的叶子,来陪衬人家花的。我不做花,做绿叶,所以我就用‘健碧’。”
陈佩秋《荷花小鸟》
至于她的斋名“高花阁”,典自李商隐诗《高花》,她从写生中得知,花枝大多是自下向上开放的,兰花最高处的花蕊往往最后才开,取“高花”之名,即取其后开、晚开之意,“因为,一个人做学问,学本事,都不能急于求成。”
陈佩秋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专业的独立选择。1942年,她违背父亲希望她学习经济的意愿,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工科,后因受黄君璧、张大千画展启发,于1944年转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研习山水。1950年,她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进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得以深入接触古代书画真迹,为其后续创作与出版奠定坚实基础。
1950年代初期,陈佩秋开始系统性地出版个人作品。她临摹大量宋代纨扇,并创作出版了《仿钱选八花图卷》《蜀葵双鸭》等早期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对传统工笔的精湛技艺,也通过出版物广泛传播,奠定了她在上海画坛的声誉。1954年,谢稚柳为其《十幅图》题跋并记录创作历程,该作品集的出版进一步凸显了她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陈佩秋被聘为首批画师,每月领取80元车马费(直至“特殊时期”后)。这一时期,她的创作进入高峰,1950年代末创作出版的工笔画《天目山杜鹃》荣获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成为她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该作品及其后续创作被收录于多种出版物,使她的名字逐渐为全国艺术界所熟知。
1980年代,陈佩秋的出版事业迎来重要突破。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佩秋画集》,系统收录了她的山水、花鸟及工笔代表作,成为研究其艺术风格演变的关键文献。1984年,她出版的作品《红满枝头》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并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相关画册与评论文章进一步推动了她的艺术影响力。1994年,北京荣宝斋再版《荣宝斋画谱——陈佩秋绘山水花鸟部分》,该画谱作为权威教学与临摹范本,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彰显了她在中国画技法传承上的卓越贡献。
1990年代,陈佩秋大胆探索细笔青绿山水,融合西方光色表现技巧,开创了彩墨结合的新画风。她的晚年作品大多以彩墨写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新风。这一时期的创作被多次结集出版,如《天目山杜鹃》《红满枝头》等经典作品持续再版,而她对传统书画鉴定的研究也在出版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年6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陈佩秋谈中国名画鉴别》,系统总结了她在古书画鉴定与研究方面的方法论。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也标志着她从艺术家向艺术理论家的延伸,进一步巩固了她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陈佩秋的艺术创作始终与出版紧密相连。她坚持“笔墨当随时代”,认为艺术必须不断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她的出版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风格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画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工笔花鸟到晚年的彩墨山水,每一阶段的出版物都成为她艺术探索的见证。
此外,陈佩秋耿直磊落的性格也体现在她的出版物中。她从不回避对艺术的犀利见解,无论是画集序言还是学术文章,都以鲜明的观点和严谨的论证影响后人。她曾表示:“我的写生稿不是成百上千张,而是几十本上万张,光是兰花的写生集子就有十几本。”这些写生资料中的许多内容最终通过出版物与公众见面,成为后世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参考。
陈佩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她的创作本身,更在于她通过丰富的出版经历,将个人艺术探索与时代审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从《仿钱选八花图卷》到《陈佩秋谈中国名画鉴别》,她的每一部出版物都承载着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她以卓越的艺术实践和系统的学术出版,将中国女性画家的地位提升至新的高度,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不可替代的巨匠。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