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 (1921年4月10日一2007年7月18日),籍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中国海派书画家。
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
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后从事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
程十发《丽人行》
长期任上海画院院长,此后,艺术视野不断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他的画早年受陈老莲影响,晚年,画家多作花鸟画。出版代表作与获奖有:《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的故事》、《胆剑篇》、《画皮》、《老孙归社》、《孔乙己》等。《儒林外史》插图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览银质奖。《孔乙己》荣获首届全国连环画绘画评奖二等奖。
程十发于1938 年进入上海美专就读中国画专业,上海美专中国画专业并无人物画课程。( 程十发. 我创作连环画和插图的一些体会[J]. 美术,1959(8):13. )他潜心学习花鸟、山水两科,美术史、画理、诗词题跋、篆刻书法均有涉猎,系统而自由宽松的教育体系,使他了解了中国绘画的技艺与精神。毕业后他曾在银行短暂就职,又因病在松江养疾,其间投入几年的时间系统临习传统山水画、研读画论。从他1949年之前创作出版的《临葛稚川移居图》《临马文璧乔岫幽居图》等作品来看,程十发一直倾心于山水画创作,艺术审美趣味趋向于文人画传统。
松江解放之后,程十发从《解放日报》上读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了解到新的文艺政策,他主动到天马山参加反黑田运动,在1949 年12 月创作出版了新年画《反黑田》,并由生生美术公司出版。1949 年底他进入私营的连环画出版社开始创作连环画,次年他的第一部连环画《野猪林》出版。因尚不熟悉创作规律,多数采取中景构图,导致人物只有半身出镜,被笑称“ 半部野猪林” ,在绘画语言还留有民国时期上海连环画的烙印。
1952 年他进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连环画创作员,( 王悦阳. 程十发的笔墨世界[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313. )连环画创作更是进入高峰。进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是程十发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社会身份来看,他从职业画家转变为体制内艺术机构的专职创作员,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和经济收入,与主流艺术圈的交游也更密切,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在艺术创作上,他逐渐进入连环画创作的丰收期,古代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均有涉及,他大胆尝试各类表现手法,从单线白描、到水墨、彩墨,甚至还出版了《幸福的钥匙》这样以毛笔画出密集硬挺的排线来模仿西方铜版画效果。
50 年代,他共创作出版了四千多幅连环画(包括年画、插图),《列宁的故事》《老孙归社》《画皮》《哪吒闹海》等都是出版于这一阶段的作品。高密度地创作连环画,不断开拓的艺术视野,加之勤于思考,使他的艺术创作能力飞速提高,已经完全摆脱了早期创作中人物造型稚嫩、场景设计单一等缺憾。1955 年,他开始为外文版《儒林外史》画插图,历经多次修改并出版,最终的成稿场景丰富多样,构图布局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准确传神,线条遒劲疏密有致,画面节奏张弛有度。此插图1959 年获得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览银质奖,中国华东地区书籍装帧展览一等奖,可视为他50 年代线描风格的代表之作。
从1956 年《画皮》的出版开始,程十发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创作连环画,“ 试图把我们民族、民间的绘画表现方法应用到连环画、插图中去,增加它们新的风格和新的艺术形式。”( 程十发著.程助编.程十发中国画要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67.) 他打通了连环画与中国画创作,使之相辅相成,在50 年代轰轰烈烈的“ 中国画改造运动” 中独辟蹊径。
他出版于1956 年的《歌唱祖国的春天》,体现了将时代命题和艺术个性完美统一的能力,画面以工笔重彩展现了在春天的杏树下,人们围坐在一起听一位老妈妈唱歌的场景。作品色彩饱满明丽,人物造型准确,表情刻画细致生动,树木、坡石、远山都以小写意的手法皴染而成,画面清新明朗,是他这一阶段工致风格的代表之作。此作1957 年获得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展览一等奖,也可视为他的50 年代的成名作。
他出版的意笔人物作品《给生活打扮的人们》《夏日街头》等,人物神态生动,设色恰到好处,线条潇洒灵动,大胆用浓墨泼墨,意趣横生,收放自如,尤其善于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环境、器物位置经营十分妥当,画面洋溢着灵趣和生机。这些作品的人物塑造与同时期徐悲鸿体系依靠淡墨皴擦营造立体感的方法相比,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同时也不像新浙派那样法度谨严,概因程十发人物画的“ 进阶” 不依赖学院的教育体系,规避了当时学院通行的以素描进行造型训练的方法。他的人物画造型学习和提高的路径更多地来自于连环画创作,而连环画中白描这样以线造型的方式最常见,所以他在创作人物画时虽遵循了写实的原则,但已不露声色地融入中国画的线性造型,更多地保留着笔墨的韵味和灵性,从而在时代艺术的统一模式中仍然探索出了一条闪耀着个性的艺术之路。
云南的亚热带气候植被繁茂,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皆自成一体,风土人情迥异于江南,这些都对久居都市、很少离开江南的程十发构成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他一路收集素材,对景写生,还用相机记录了很多素材。回沪后,上海美协为他举办云南写生个展,他整理写生稿,创作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和解放军在泼水节上联欢》《象脚鼓舞》《泼水节》《披着轻纱之瑞丽江》等多幅展现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国画作品。写生团的团友邵宏启发他创作傣族题材连环画,他依据傣族长篇诗歌创作出版了连环画《召树屯和喃诺娜》,以彩墨写意的手法将传奇的傣族爱情故事转化为情节跌宕起伏的视觉图谱,场景生动丰富,设色明艳,服饰、器用无不精到。程十发曾说:“ 在绘制发表了《召树屯和喃诺娜》以后,我在创作上又有了些新的体会,我感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构图方法是有所不同的。我从此不再拘泥于结构、解剖、透视的束缚,而设法表现我从生活中感受来的意境,也注意到如何渲染和夸张形象的问题。”
从云南返沪两年之后,创作出版于1959 年的《小河淌水》代表了他的意笔人物创作趋向成熟。《小河淌水》塑造了涉水过河的傣族女性形象,他为了造型准确,还让妻子张金錡当模特,反复摹写人物提裙转身回眸的那一瞬间。这幅作品笔墨凝练生动,人物两颊敷以团状红色块,颇具装饰意味和形式美感,通过略带夸张的形体强化人物动态、塑造人物性格,他十分重视水墨与色彩的融合和碰撞,讲究设色的水分和浓度,局部用亮色点醒画面,以浓墨重笔勾勒发型或身体,这些已经初具“ 程家样” 的雏形。
从20世纪60年代起始,程十发独特的图式影响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而作为海上画坛少有的全才型画家,程十发不仅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且人物、花鸟、山水,兼及连环画、年画、插图等,无一不画,无一不精。他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广博性,正是“海派无派”的最佳注解。他曾在一画上题诗:问我南宗抑北宗,东西中外古今同,法从自然归太朴,一笔倾成万物空。
如今,中国早已经融入了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各国之间文化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交流时代。程十发先生的创作人生寄予后人的启发意义就在于,他始终以中国的气派、风格、语言与西方做平等交流,不排斥也不媚从,同时还创作出既属于东方,也属于世界的艺术精品。这种自于血脉、源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值得当下艺术创作者学习和继承的。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