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交流活动 美术院校交流活动

“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中央美术学院:写生路上的思政课

所属分类:美术院校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0-09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20259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6日聚焦——中央美术学院:写生路上的思政课。

在中央美术学院(简称央美”)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外出写生课程作为一门开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政大课堂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是央美师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窗口。

每年4月,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央美师生都会拿起画笔、拎起画箱,把专业教学与写生、采风、创作及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课堂带进祖国的锦绣山川,用脚印丈量土地,探知中华艺苑瑰宝、文韵光华,描绘人民的勤勉质朴,从生产劳动现场、人文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形成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创作观念,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接地气、动真情,长见识、增才干,感悟源于生活的艺术,体会艺术为人民的真谛。

身如笔落烟村处,心到书融繁华间。这门课让学生在关注乡村振兴中,在聚焦城市更新时,感受时代气息,激扬创造力。2025年,央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发力,将思政教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融合,让思政课释放无限活力。在北京怀柔,书法学院学生在湖光山色、古镇乡间收获灵感,实地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徽歙县,版画系师生围坐在老宅天井,与鬓发染霜的采笋人共话桑麻,体悟采笋经里顺应天时的农耕智慧和靠山吃山的生态发展观;在河南巩义抗日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生讲授场馆里的思政课,走进历史深处,探寻先辈奋斗足迹;在江门开平塘口镇,建筑学院的同学们在里讴小学斑驳的墙面上勾勒线条,将百年侨乡的沧桑故事与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化作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在成都,设计学院社会设计方向的学生从观察农村集市到体验树林野炊,再到开展农户访谈,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不同时期的技术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生活;在深圳,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学生参观合成生物企业,零距离触摸新质生产力发展脉搏……

书记、院长带头上山水间的思政课

4月的北京平谷塔洼村,山峦叠翠,中国画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写生画板上,铺展着北方乡村的春日光景。2025423日,央美党委书记徐扬走进这片自然课堂,以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为正在创作的学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山水间的思政课现代化不是单选题,更不是西方叙事中的标准答案。全面深化改革是破局关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系统思维和人民立场,以制度优势激活发展动能,为全球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徐扬从学生笔下的乡野图景切入,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命题化作可感可知的艺术语言

2025421日,林茂院长在写生路上的思政课讲座上,谈到中央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思政课不仅是培育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艺术家提升思想境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思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艺术家才能真正理解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在创新实践中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0254月,校党委副书记王晓琳来到福建福州连江县,与油画系一工作室学生一同深入船政文化发源地,以画笔绘制百年工业遗产。让学生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师生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在铁甲舰的斑驳光影与现代化造船基地的机械律动间,寻找历史厚度与当代发展的艺术对话。

马院教师写生现场开讲笔墨与时代

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2025411日至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首次集体加入写生队伍,走出央美校园,以艺术写生为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团队历时20天跨越79市,辗转近9500公里,覆盖10个专业院系,开展10场具有在地特色的艺术+思政融合课,突破性地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同频共振,将思政课教学融入山河脉络、文化场馆与古村文明,开启了写生路上的思政课

在北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宋修见教授以授课当日的谷雨节气为引,带领同学们从雨生百谷的自然节律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智慧,漫谈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安徽西递古村落,铁锚老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以粉墙黛瓦里的文化图腾为题,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诠释传统文化,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在瓷都江西景德镇,刘晓兰老师以新时代十年文化成就为脉络,深刻阐释用好用活传统文化资源”“以瓷为媒,既要攥紧时代传承的古法匠心,守住文化根脉;更要以笔铸魂,在数字传播、跨界设计中开辟新境;在河南巩义的窑洞里,杨国龙老师结合写生基地的物理环境特点和文化环境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并在中西方文化视野的对照中,厘清的内涵和本质;再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袁宏松老师和吝莹莹老师结合馆内陈列的照片、文物、绘画等资料,讲述日军侵华暴行以及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勇抗战的恢弘史诗,结合近期中美贸易战和关税博弈,明晰个人、国家和时代的深刻关联;在广汉三星堆遗址,李杰伟老师鼓励同学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以艺术视角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统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生态理念、思维方法与交往之道等重要元素,形成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正如韩笑老师所阐释的,从延安鲁艺时期艺术为人民的火种,到今天用设计改善民生、用画笔记录时代,央美的四月写生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灵贴近大地的必修课。艺术工作者的画板,应该永远对准人民生活的调色盘。

这堂带着泥土味的思政课,让央美学生在描绘乡村美景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在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同时,也坚定了文化自信。这样的课堂,正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命题,写下最鲜活的注解。

深读无字之书,描绘时代画卷

在写生路上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带领学生行走在青山碧水间、穿行于青砖黛瓦的博物馆回廊时,思政课教师深切感受到自然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育人力量。写生路上学生的速写本里不仅有光影构图,也记录着对社会的观察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杰伟说。

在塔洼村写生的路上,我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乡村。网购快递送货上门,无线网络装进每家每户,村民用上抽水马桶和独立卫浴……写生带来的真实感受是任何报纸新闻无法替代的。”2024级中国画学院王香凝如是说。在Z世代数字原住民的想象中,乡村是破旧的”“贫瘠的”“闭塞的,要打破这层数字滤镜的遮蔽,唯有让年轻的双脚沾上春耕的泥浆,让课本里的乡土中国在田垄间长出新的注脚。

在广西富安秀水状元村,建筑学院学生姜子涵说:当算法根据我们的习惯推送所谓个性化审美的产品时,当社交媒体制造趋同的网红审美时,我们更需保持自主独立的审美判断,真正的审美自由在于培养一种既能敏感于内心悸动,又能与历史对话、与他人交流的自我回答。

城市设计学院的同学们走进景德镇街巷,在旧瓷片拼嵌成的流淌的公共艺术长河中感受历史与当下。有同学说:思政课上强调的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在此得到鲜活印证,这种带泥土温度的文化实践启示我们,艺术不应是悬浮的审美符号,而要在与基层的双向滋养中,烧炼出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文化新瓷。

感慨于今日生活日渐被生活样式所取代,同学们正在失去生活感,中央美术学院的周子书老师为社会设计方向的学生们精心策划了为期10天实践课程。从成都周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到城市社区,再前往深圳南山科技生态园展开教学,从新津农博园到58农业,再到现代乡村数字治理;从东莞流水线工厂到深圳白石洲一米楼间的大排档,再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师生30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追问——人们的生活样式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看到的是生活还是生活样式?如何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下来?

正如书法学院院长徐海所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闭门造车的写字匠,而是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民艺术家。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是央美培养的艺术人才所需具备的特质,当同学们走进社会大课堂,用画笔记录古村落榫卯间的智慧,用速写本捕捉现代生产线的几何美学,在文化古迹的残垣断壁前与历史对话;当年轻艺术家既能读懂《清明上河图》里市井烟火的生命力,又能用数字技术让文物起来,既能在国际展台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又能为乡村振兴设计实用美学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育人实践,才是对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最好答卷。

作者:廖宇(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转自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