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石(1892.4-1965.5),原名王道远,号履斋、罗峰山人,山东招远人,中国现代花鸟画大家、美术教育先驱。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早期会员、北京画院筹建者之一,其艺术生涯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抗战时期以画笔为武器并掩护地下党活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北平和平解放,毕生践行"艺术为人民"的信念。七岁始习画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招远乡间无师可从的困境中,少年王友石通过临摹插图画册自悟笔法,以乡野花木为写生对象,在亲戚鼓励下奠定艺术初心。这种"师法自然"的原始冲动,与其后形成的"写生入画"理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1914年负笈济南求学期间,严格的工笔花鸟训练使其绘画日臻痴迷,"一日不画如有所失"的执着,已显露出未来艺术大家的禀赋。
王友石《长春花》
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手工图画科,成为其艺术道路的关键转折。该校作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重镇,汇聚郑锦、陈师曾、李毅士等名家,其"改良工艺设计以抵制洋货"的办学宗旨,与王友石后来倡导的"艺术服务民生"理念一脉相承。在陈师曾门下,他不仅精研传统笔墨,更受"中西融合""师法自然"思想启迪,开创性地将写生精神注入文人画创作。导师题赠"我师造化"的勉励,与其晚年"写生为画魂"的主张形成深刻互文。齐白石对其艺术探索影响深远。经陈师曾引荐,王友石与白石老人切磋画艺,合作创作多幅佳作。齐白石题跋"友石兄画荷得其真趣",既是对具体技法的肯定,更是对其"格物致知"创作观的赞赏。1933年创立"明湖画会",聚合郁巨川、劳福泉等名家,通过《新晨报副刊·日曜画报》《北洋画报》等媒体发表《山水》《花鸟》系列,践行"融合东西洋艺术"的革新理念,其苍茫雄浑的山水与生趣盎然的花卉,成为研究近代美术转型的重要视觉文本。
1935年北京中山公园"罗峰山人画展"堪称艺术生涯里程碑:150余件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的作品,既展示铁树、猛虎等奇崛题材的精湛技艺,亦通过金石气韵的章草题跋构建独特美学体系。李煜瀛、蒋梦麟、齐白石等143位各界名流的联袂捧场,印证其"南齐北王"(与齐白石并称"二石")的艺术地位。同期出版的《友石画谱》《槐堂画语录》等著述,系统阐释"以书入画""中锋用笔"的美学主张。抗战时期执教北平山东中学期间,王友石将艺术教育与爱国救亡紧密结合。题画诗"恨尔一心偏向日,不知日落将谁倾"借向日葵暗讽汉奸,铁树题材"有面如铁本无私"的咏志之作,既塑造"王铁树"的雅号,更彰显文人风骨。在青岛举办的110件个展中,他强调"临摹不可取,写生方为真",以吴昌硕笔意为根基的鸿篇巨制,将花鸟的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熔铸为时代镜像。
建国后提出"四性原则"(时代性、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创作《咏梅》等毛泽东诗意画,以"泼墨喷烟霞"的磅礴气势重构梅花意象,邓拓誉其"象征中华民族气概"。作为北京画院筹建核心成员(陈半丁提案,周总理亲批),他主持制定"创作-研究-育人-交流"四位一体发展方针,与齐白石、叶恭绰等共创中国画现代化路径。在美术教育领域,培养孙其峰(后任天津美院副院长)、杨秀珍、潘絜兹等杰出人才,其"写生为基、书法为骨"的教学体系影响深远。1961年倡议画院与故宫合作复制古画,兼具技法传承与文化保存的双重智慧。晚年虽定居北京,仍心系桑梓,1963年回乡诗画活动延续着"艺术反哺故土"的赤子情怀。王友石艺术呈现三大特质:其一,笔墨上承吴昌硕金石韵味,中锋用笔力透纸背,晚年梅花系列突破传统孤傲意象,铸就新时代精神符号;其二,理论上强调"写生即创作",将传统文人画引向现实主义道路;其三,人格上贯通革命者、教育家、艺术家三重身份,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永恒命题。其作品《长春花》(中国美术馆藏)《暮色苍茫看劲松》等,至今仍是解读20世纪中国画转型的重要密码。展览,应县委之约,王友石不顾年迈多病,为家乡挥笔画了《春风杨柳》《牡丹》等佳作,寄托了他对故乡的关切和扶持。
1965年5月,67岁的王友石因病在北京去世,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艺术界无不惋惜。北京画院为他举办追悼会,邓拓、吴晗等参加过追悼会,依依惜别这位成长于山东,在解放革命期间立过功劳,在中国美术教育和北京画院做出突出贡献一代大家。
他的花鸟画作品,笔触细腻,色彩丰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友石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是北京画院院委和画师,更是中国百年来重要的花鸟画家之一。
王友石的艺术生涯与齐白石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成为了中国画坛的璀璨明星。因此,在中国画界,王友石与齐白石并称为“二石”,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