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同,满族,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作品因植根生活而广受好评,《一曼小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还有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孙恩同先生的艺术生命为生活展开,因生活绽放,被生活滋养。是新中国第一代艺术家的典范。

孙恩同《一曼小屋》
孙恩同的早期绘画不拘泥于单一题材,年画、连环画和石版画等皆有创作,如五十年代初曾创作出版的连环画《李凤恩和周传典》、年画《学开拖拉机》等。
1958年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建系时,孙恩同进入了中国画系,先是教授人物画,后又选择了山水画,并实现了创造“可游、可居、可亲”的山水画创作理念。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孙恩同非常重视速写,速写既是孙恩同长期坚持的一门绘画种类,也是他收集创作素材的手段,那些情真意切的山水画创作很多都得益于他速写的构思、构图。孙恩同的创作手段不拘一格,但他的创作目标坚定不移。纵观孙恩同的各个画种创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关注。无论是表现人物、风俗还是山水,无论是使用铅笔、刻刀还是毛笔,呈现在观者眼前的都是亲切的、感人的生活。
1961年春,孙恩同启程到南京江苏国画院进修,师从钱松嵒。开始临摹研习古画。对古画的临摹,一些艺术家常有顾虑,怕临进去出不来,怕画什么都和古人跑。但孙恩同认为学习就要入得法门,先进得去再论其他。一年的苦学临摹,主要精研了夏圭的《溪山清远》长卷和王蒙的《春山读书图》等。每一幅画从局部到整体都要临摹数十遍。南京的夏天酷热难熬,冬天又有一段非常寒冷,对于生长在北方的画家来说,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沉心静气也是难能可贵的修为。
在传统中吸足了营养,终究将破茧成蝶,破茧的力量来自于拥抱生活的渴望。其实南京江苏国画院的老师已经为学生们想好了出处。进修学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年学习传统,临摹古画;而第二年就是到生活中写生进行创作,一旦投入生活,便不离不弃。
1984年,孙恩同创作出版了一幅名为《一曼小屋》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精湛的笔墨技巧,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山水世界。同时,这幅作品也蕴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即“进得去,出得来”。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而是人生哲理的隐喻。
为创作出版《一曼小屋》曾两次在零下30多度的严冬到黑龙江尚志县春秋岭这个抗日女英雄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实地写生。每次都要踏着四五十厘米深的雪,跋涉五六公里的路程。在这幅作品中,巧妙地留白营造了朦胧远山,皑皑白雪,一派北国风光。一片杂树林,一间茅草屋,看似平凡却清冷高贵。
深入生活是领略时代精神的路径,而在作品中对时代精神的完美展现也是对“深入生活”的最好表达。
孙恩同不仅是一位硕果累累的中国绘画艺术家,还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把自己的绘画经验编著成《中国山水画教程》,以供后来人学习。在这部书中,他讲述了山水画的历史,总结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提出十六字诀:“勾、皴、染、点、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轻、重、疾、徐”。语言亲切平和,如孙恩同其人其画。
1993年1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山水画教程》,系统总结孙恩同40余年教学经验,涵盖技法、山石、瀑布等核心内容,曾作为鲁迅美术学院内部教材使用 。
2001年6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山水画课徒教程》,分十一章详解山水画技法,配有古今作品赏析和设色示范,被列为美术院校推荐教材;并同时出版有《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等。
2003年,孙恩同再次于鲁迅美术学院举办《孙恩同八十诞辰——学习、教学、创作回顾展》,之所以把学习、教学和创作出版摆在一起展览,是因为在孙恩同的世界中,教学和创作是同等重要的,培育新一代艺术家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生活的回报。
生活滋养了孙恩同的绘画之树,他也以自己的根深叶茂回馈生活。孙恩同的绘画创作深深的植根于生活之中!
孙恩同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建国初期,国家号召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积累形象,以反映现实。孙恩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他深受延安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的影响,坚定地认为艺术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反映现实生活,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种理念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指南。借助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活动,推动了艺术的传承并获得社会认可。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