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辰(1941~2015)字墨农,吉林省长春市人。曾任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创作室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雨辰师承王庆淮先生,初攻人物,后转花鸟、山水,所作笔墨豪放,生动传神。又有幸得到了潘素、卜孝怀、孙天牧等先生教诲。
其作品承袭了老一辈书画家的优良传统,笔墨豪放,传神生动,尤以雄鹰和牡丹而著名。攻人物,后转花鸟、山水,他笔下的意笔牡丹,墨宝色艳,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画面酣畅淋漓,又不失细节具体,既借鉴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又以写实的造型,以大取势,表现出自然的和谐,带给参观者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甘雨辰《小院》
1959年,甘雨辰考入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这段求学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他师从著名画家王庆淮、潘素等前辈,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王庆淮的山水画气势磅礴,潘素的花鸟画清新雅致,这些艺术特质在甘雨辰后来的创作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古人笔法,更注重写生实践,经常深入长白山、松花江等地采风,这种"师法自然"的创作态度伴随了他整个艺术生涯。其早期写生作品经整理后,于1980年代结集出版,成为研究传统绘画技法的经典范本。
到了1964年留校任教后,甘雨辰进入艺术创作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在吉林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他不仅培养了众多美术人才,更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逐渐从早期的人物画拓展至花鸟、山水等多个领域,开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特别注重将关东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融入创作,作品既保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洋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其教学成果与创作心得,于1990年代陆续出版,成为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参考。
上世纪80年代,甘雨辰的意笔牡丹创作达到成熟期。他笔下的牡丹既继承了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大写意精神,又以写实造型为基础,墨色交融,酣畅淋漓。在《盛世春光》《国色天香》等出版作品中,牡丹花朵雍容华贵,枝叶疏密有致,既保持了大写意的豪放气势,又不失细节的精致刻画。这种"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使他的牡丹作品在当代花鸟画坛独树一帜。1987年在日本福冈举办的三人联展中,他的牡丹作品深受海外观众好评,相关画集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90年代后,甘雨辰在鹰题材创作上取得突破性成就。他笔下的雄鹰目光如炬,姿态威猛,既展现了猛禽的生物学特征,又赋予其深厚的人文寓意。在出版画作《长白雄风》《鹰击长空》等作品中,他巧妙运用泼墨、积墨等传统技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生动表现出雄鹰的筋骨与气韵。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笔墨功力,更体现了关东画派追求雄浑大气的审美取向。其鹰主题画集多次再版,成为收藏市场中的热门品种。
进入新世纪,甘雨辰的艺术成就获得广泛认可。2002年,他参与澳门"南北双鹰展",与南方画派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2007年创作出版的《长白雄鹰》被选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予沙特亲王,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最高肯定。这一时期,他先后出版《意笔花鸟画技法》《雨辰画鹰》等专著,系统总结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其作品集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标本。
甘雨辰的艺术创作具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以书入画",他将书法用笔的节奏感和力度感融入绘画,使作品充满音乐般的韵律美;其次是"墨色交融",他大胆探索水墨与色彩的融合,既保持传统水墨的雅致,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最后是"地域特色",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关东大地,长白山的雄奇、松花江的灵秀,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其艺术理论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研究生参考书目,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关东画派的代表人物,甘雨辰的艺术人生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他既尊重中国画的笔墨传统,又在题材、技法上进行大胆创新;既保持文人画的书卷气息,又注入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他的艺术实践证明,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而地域特色正是艺术个性的最佳载体。其出版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艺术生涯,更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文献。
2015年5月14日,甘雨辰在长春逝世,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依然在滋养着后人。他的作品不仅为多家艺术机构收藏,更通过其学生的传承,持续影响着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在今天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重温甘雨辰的艺术道路,我们更能体会到:只有扎根传统、立足生活,艺术创作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其出版作品将永远作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见证着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