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画家在完成正式作品之前所作的样稿,用于对作品完成后的大体效果进行预估。这种方法在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仍然很常见。白画通常是不着色的,仅用墨线勾勒出轮廓,是中国古代画家在作寺院壁画之前常做的准备工作。白画的作用在于帮助画家在正式创作前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构想和布局,确保最终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符合预期。
张大千《印度女》
它的创作过程体现了画家的认知过程,尤其在处理空间环境复杂的寺院壁画中,白画的作用尤为重要。画工在绘制时,会根据墙面的质地和外观,调整筹备工序,以确保最终作品的协调性和美观性。白画不仅记录了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构思,而且也是画家融贯画法、即兴挥毫写意的体现,旨在无限趋近自然的美学追求。
白画的创作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使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另一种方法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确保画家在正式创作时能够准确地再现自己的构思和设计。
这种技法的概念不仅限于绘画领域,它还可以引申为对一般画稿的称谓,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初步构思和设计。通过对白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过程、艺术家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此外,白画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白画来实现他们的艺术构想
中国画白画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唐代,其中涉及的主题和风格问题成为了研究重点。白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绘画初期的稿本,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唐代画家吴道子曾在大同殿一日之内完成嘉陵江三百余里的山水画,他声称自己没有白画,全凭记忆完成,这显示了白画在唐代绘画中的重要性。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提到,古人作画时,白画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制作方法包括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或者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
白画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中尤为常见,从南北朝时期到唐代,著名画家如吴道子、阎立本等均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完成与白画的使用密切相关。古代壁画的创作者中,大量的著名画家以及民间艺人都会使用白画进行创作,这体现了传统艺术教育中对临摹和白画使用的重视。临摹成为了把握传统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途径,这在《模写要法》和谢赫的六法之一“传移摹写”中得到了重视。
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强调临摹和画论的重要性,这两者都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画论的重视无需多言,而临摹则被视为发展中国画艺术的重要途径。通过临摹,艺术家能够学习和掌握传统技法和风格,这对于保持和发展中国画的传统特色至关重要。此外,古代壁画的创作至少从隋唐时期就开始使用白画,其制作方法包括使用多层厚纸或羊皮制成白画,在其上绘制形象后,用针沿线迹刺孔,将羊皮钉于墙面,用红色基粉拍打,使红色斑点印于墙面,然后连线形成轮廓。这种技术在敦煌等地的石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古代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前的初步设计或草图,白画记录了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通过白画,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组织画面,确保最终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因此,白画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也是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部分,白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以及艺术风格。通过研究白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技术手段以及艺术理论的演变,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白画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早期形态,有时也会展现出不同于最终作品的独特魅力。一些白画因其稀少性和艺术价值,成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追捧的对象。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艺术品的种类,也为艺术鉴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