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画,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概念便是“三病”,它在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中说:“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钩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谈及“三病”这一概念,它犹如一把精细雕琢的标尺,精确地衡量着中国画作的品质与画家的艺术造诣。在北宋时期,那位在书画鉴赏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大家——郭若虚,于其传世之作《图画见闻志》中,对“三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读。他明确指出,“三病”实则是用笔之大忌,它们分别是版、刻、结。
明 王履《华山图册》
版,这一弊病,源于画家在运笔之际腕力之不足。由于腕力孱弱,笔触便显得僵硬而缺乏生气,仿佛被某种无形的枷锁所束缚。所绘之物也因此显得平板无奇,缺乏应有的立体感与生动性。这种病态的画作,往往给人一种刻板、单调的直观感受,缺乏灵动与变化之美。
刻,则是画家在运笔之时过于刻意追求某种效果,导致心手不能合一,笔触显得生硬而圭角毕露。这种画作,线条往往缺乏自然与流畅之感,仿佛是被刻意雕琢出来的,给人一种雕琢、造作之嫌。观之,难以感受到画作的内在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结,则是画家在运笔之际犹豫不决,笔触不能顺畅地行进与转折。这种弊病,往往导致画面显得凝滞而缺乏生气,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阻碍。所绘之物也因此显得纠结而不畅,难以引发观者的共鸣与遐想。观之,只觉画面沉闷乏味,缺乏引人入胜的魅力。
中国画向来极为重视用笔之道,以及由此而生的线条美和气韵生动。清代画论大家笪重光,在其所著的《画鉴》一书中,便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画法忌板,以其气韵不生。” 这话一语中的,道出了用笔之忌。倘若用笔陷入“板、刻、结”的弊病之中,那又何谈“气韵生动”与线条之美呢?
所谓“三病”,简而言之,便是死板僵化。它们如同三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画家的笔触与创意。因此,我们主张作画要“活”,要强调以“写”为主,追求那种生动活脱、不拘一格的艺术境界。这里的“活”,并非是指狂涂乱抹、毫无章法,而是要在遵循一定法度的基础上,挥洒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与审美追求。
同时,要达到这种挥洒自如的境界,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画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作画时做到胸有成竹、挥洒自如,让笔触在纸面上自由舞动,展现出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韵味。
国画强调用笔的线条美和气韵生动,因此“三病”的提出,旨在指导画家在创作中避免这些弊病,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这一概念对后世的绘画教学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评判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清代笪重光在《画鉴》中提到:“画法忌板,以其气韵不生。”这进一步强调了用笔的流畅性和生动性对绘画气韵的重要性。通过避免“三病”,画家能够创作出更加生动、富有韵律的作品,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